買購網(wǎng)原創(chuàng)圖片,未經(jīng)許可不能轉(zhuǎn)載,版權(quán)聲明
反饋灰冠鶴(學(xué)名:Balearica regulorum):是鶴科、冠鶴屬動物。又稱東非冠鶴,是一種小型鶴類。頭體高100-110厘米,翼展180-200厘米,體重3-4千克。具有瘦長挺立的雙腿,伸展自如的長頸,優(yōu)美動人的體態(tài),大有超凡脫俗之氣概。它的雄鳥與雌鳥的羽色非常相似,全身的羽毛都呈深淺不同的灰色,飛羽為白色,翼尖和尾羽為棕褐色,光華熠熠。它因其蓬松的羽毛,筆直的氣管,精巧的冠羽,華美的面部斑紋而稱戴冕鶴。
白天活動,喜歡在沼澤邊緣,善于在田埂上、水田里、水溝邊、草地上等處行走,還常常飛到附近居民的院子里覓食、戲耍。食物以節(jié)肢動物、環(huán)節(jié)動物、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主,也吃植物性食物包括種子、球莖等。主要棲息于非洲沼澤地和熱帶大草原。其分布極廣、種群數(shù)量大。在烏干達(dá)、坦桑尼亞和盧旺達(dá),灰冠鶴被奉為國鳥。
棲息于濕地環(huán)境及人類居住區(qū)內(nèi)的半天然棲息地。濕地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紙莎草(Cyperus papyrus)沼澤地,水較深,紙莎草為優(yōu)勢植被,高度大約為3米,形成大片單一的植物地帶;第二類為季節(jié)性禾本植物沼澤,在旱季水位很低,大片地區(qū)甚至可能完全干涸。棲息地中的植被種類主要是蘆葦、野草、牧草、豆科植物和木質(zhì)高草等。黑冠鶴很好地適應(yīng)了人類改造的環(huán)境,農(nóng)耕地也是它們的主要棲息地,其上主要作物有玉米,并間作有豆類、麥子和向日葵。
主要分布于灰冠鶴主要分布在肯尼亞、烏干達(dá)、南非、贊比亞。莫桑比克、盧旺達(dá)、坦桑尼亞和津巴布韋也有一定數(shù)量的灰冠鶴。布隆迪、博茨瓦納、馬拉維、南蘇丹和納米比亞只剩下很少的灰冠鶴,而在安哥拉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物種現(xiàn)狀所知甚少。
灰冠鶴頭體高100-110厘米,翼展180-200厘米,體重3-4千克。具有瘦長挺立的雙腿,伸展自如的長頸,優(yōu)美動人的體態(tài),大有超凡脫俗之氣概。它的雄鳥與雌鳥的羽色非常相似,全身的羽毛都呈深淺不同的灰色,飛羽為白色,翼尖和尾羽為棕褐色,光華熠熠。但最為楚楚動人之處,還是它的頭部,清癯的雙頰上嵌著上面是小塊紅色,下面為大塊白色的斑塊,以及一對炯炯有神的小圓眼睛,喉下懸垂著兩個紅色的大肉垂。頭頂前部的羽毛象覆蓋著一塊烏黑的絨緞,柔軟光潔,后部則佩戴著一頂挺硬的絲毛織成的錦冠,金光閃耀,就象皇冠一樣美麗。
共分化為2個亞種,這兩個亞種被贊比西河所分隔。不同亞種之間在體形大小和形態(tài)上略有差異,其中生活在蘇丹南部的亞種個體較小,羽色稍深,而生活在烏干達(dá)、肯尼亞和扎伊爾東部的亞種則體形較大,羽色略淺,尤其是頭上的冠羽最為艷麗。
灰冠鶴白天活動,喜歡在沼澤邊緣,善于在田埂上、水田里、水溝邊、草地上等處行走,還常常飛到附近居民的院子里覓食、戲耍。覓食從清晨開始,中午有短暫的停歇,大多飛到河邊沼澤、池塘及人造水壩等處去飲水,下午則返回干燥地帶繼續(xù)覓食,直至黃昏為止。覓食的地點既有干燥地,也有濕地,以及收割過后帶有莊稼茬的農(nóng)田、新翻過的土地、燒過荒的土地、放牧牲畜的地區(qū)及重新開辟出的沼澤地區(qū)。但在干燥地帶覓食比在有水地帶覓食更為經(jīng)常,應(yīng)為在干燥地帶可以從所食的種子中獲取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而在濕地中則可以找到動物性食物來獲取蛋白質(zhì)。如果食物短缺或者受到干擾,它們也會到林間空地去覓食。在覓食的時候通常結(jié)成群體,最大的達(dá)40多只,有時也成對活動,單獨行動的時候非常短暫。群體中包括成體和亞成體,進(jìn)食過程中總是聚集在一處,十分協(xié)調(diào)。如果在一個大群中又分出若干個小群,這些小群中的個體之間就通過聲音和視線保持密切的相互交流。它們也經(jīng)常與牛、羊、驢等家畜在同一地點覓食,跟在這些家畜的后面,捕食被它們驚飛的昆蟲,其行為與牛背鷺較為相似。
雜食性動物,其動物性食物主要有節(jié)肢動物、環(huán)節(jié)動物、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以及小型嚙齒動物等,植物性食物包括種子、葉和從泥土中翻出的球莖等。由于它的食物種類繁多,所以可以在多種生境類型中覓食,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小量的食物來源。
灰冠鶴繁殖時間主要與降雨狀況相關(guān),地域不同繁殖時間差異很大,有的地方的灰冠鶴甚至一年四季都可繁殖。例如,南非的灰冠鶴在一月份筑巢的占47%,在12月份筑巢的占27%。在沼澤地帶繁殖,高大的禾本植物可為巢、卵和孵卵的親鳥提供掩護(hù)。巢位置通常接近積水。這時天性“喜歌善舞”的灰冠鶴經(jīng)常成雙結(jié)對地跳起優(yōu)美的舞蹈。它們先是相互躬身頜首,以表相邀之意,然后雙翅微展,企足延頸,跳將起來。舞步起始輕盈,漸趨急驟,最后竟如醉似癡?;夜邡Q喜歡鳴叫,“哦??!哦?。 钡穆曇糨p柔舒緩,清脆動人,或抒發(fā)自己的歡愉,或表達(dá)相互的情愛,特別是在子夜和黎明時分,聲聞遐邇。
巢的大小距水位50-86厘米,直徑12.5厘米以上。每窩產(chǎn)2-4枚卵,通常產(chǎn)1-2卵。卵淺藍(lán)色,孵化期28-30天。孵化后約12小時,雛鳥就能游泳和漂浮在水面上。24小時后開始自己吃東西。通過孵化的第二天,幼鳥就能夠與父母徜徉并尋找食物,晚上不愿意回巢。雛雞孵化后整個家庭不在于稀樹草原覓食,而是保持在沼澤地區(qū),那里的草叢能提供最大的食物覆蓋范圍。孵化56-100天后小鳥長出羽毛。亞成鳥將加入種群一起活動,3歲左右達(dá)到生殖成熟。
灰冠鶴(2亞種)
中文名稱 學(xué)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灰冠鶴普通亞種 Balearica regulorum gibbericeps Reichenow, 1892
2 灰冠鶴指名亞種 Balearica regulorum regulorum (E. T. Bennett, 1834)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 Ⅱ 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hù)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瀕危(EN)。
該物種被列出的瀕危原因,如棲息地喪失、退化以及野生動物貿(mào)易,在已經(jīng)過去的45年內(nèi)(自20世紀(jì)70年代始)數(shù)量迅速下降。
截止2016年,灰冠鶴的總量規(guī)模最近估計為26500-33500只,位于20,00-49999之間。這大致相當(dāng)于17700-22300只成熟個體。
趨勢證明:總體估計表明,該物種的全球種群數(shù)量已從1985年的100000多個下降到2004年的50000-64000個(Beilfuss等人,2007年)。這意味著該物種可能在19年內(nèi)下降了50%以上,如果將這些數(shù)據(jù)外推到過去45年(1967-2012年)或過去和未來(1985-2030年),假設(shè)呈指數(shù)趨勢,則計算出的下降率約為65-79%(Beilfuss et al.2007,Morrison et al.2007,K.Morrison in litt.2011,國家生物多樣性數(shù)據(jù)庫)。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棲息地喪失和碎片化,以及非法將鳥類和蛋從野外移走,用于食物、傳統(tǒng)用途、馴化和國際非法貿(mào)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