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州李氏家族,即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所在的黨項部一族,家族基因標記為D-Y14813,共祖時間為1440年前。目前,D-Y14813在中國男性中的占比約為0.12%,主要分布于我國的廣大西北地區(qū),以及中亞和東歐等其他國家。
據(jù)23魔方祖源數(shù)據(jù)庫顯示,D-Y14813是一個多民族雜糅的基因類型,除了主體的漢族(70%以上)以外,還覆蓋了蒙古族、哈薩克族、滿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等六大少數(shù)民族。
在D-Y14813下的漢族群體中,李姓為第一大姓,占到該類型人口的13%以上,魏姓為第二大姓,占到該類型人口的8%以上。此外還有一定比例的,以姬姓、折姓、山姓、潮姓為代表的特色小姓。
據(jù)此,推測在D-Y14813下,可能存在著一個以李姓和魏姓為主體的晚近家族。
通過計算得知,D-Y14813的形成時間約為1440年前,對應到中國的隋唐之際。而據(jù)《隋書》《新唐書》等史籍記載,唐初時,黨項族早期首領「拓跋赤辭」助吐谷渾與唐朝作戰(zhàn),因戰(zhàn)敗降唐,被唐太宗賜姓「李」氏,并封為西戎州都督。這是該部族以李為姓最早的正史記錄。
觀察了D-Y14813人群如今的分布情況,發(fā)現(xiàn)主要集中在我國的西北地區(qū),其中青海、甘肅、寧夏三省最為集中,占到了當?shù)厝丝诘?%以上,而我們將分布細化到市時又發(fā)現(xiàn),除以上三省以外,陜西的延安、榆林兩市,也有超過1%的當?shù)厝丝谡急取_@與歷史上夏州李氏家族的遷徙、活動范圍大體相符。
唐朝時,黨項部先是被遷徙到慶州(甘肅省慶陽市)安置,后又被遷徙到銀州(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以北,夏州(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qū))以東地區(qū),同時綏州(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延州(陜西省延安市)一帶也有大批黨項人遷入。
唐朝末年,黨項部拓跋氏首領「拓跋思恭」據(jù)宥州(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東)自稱刺史。后被唐僖宗封為夏州節(jié)度使,并賜姓李,封夏國公。北宋時,李元昊建立西夏,疆域涵蓋了今天的寧夏、甘肅、青海東北部、內(nèi)蒙古西部以及陜西北部地區(qū)。
研究發(fā)現(xiàn),在D-Y14813支系的下出現(xiàn)了多叉分化,并且其中的D-Z34359在隨后的百余年間也出現(xiàn)了連續(xù)分化的情況,從時間上推算,該支系應該是在隋唐時期有過較大發(fā)展的家族,這與歷史上黨項族的高度發(fā)展時期高度吻合。
史載,黨項族南北朝時期形成部落聯(lián)盟,隋唐時得到較大發(fā)展。從唐末(881年)唐僖宗封李思恭為夏國公開始,到 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滅,夏州李氏政權共歷346年。
「黨項」最早是對居住在四川松潘高原一帶,以畜牧為生的多個部落的泛指。魏晉南北朝時期,此地形成部落聯(lián)盟。唐初時,黨項首領拓跋赤辭助吐谷渾與唐朝作戰(zhàn),因戰(zhàn)敗降唐,被唐太宗賜姓「李」氏,并封為西戎州都督。
在隋唐時期,黨項部曾經(jīng)歷多次遷徙,最終逐漸集中到甘肅東部、陜西北部一帶,仍以分散的部落為主。唐朝末年(873 年左右),其中實力較強的拓跋部首領拓跋思恭據(jù)宥州(今內(nèi)蒙古鄂托克旗)自稱刺史,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因協(xié)助唐朝攻打黃巢,被唐僖宗封為夏州節(jié)度使,并再度賜姓李,封夏國公。故此,史志一般稱該部為夏州李氏。
北宋初期,夏州李氏與宋朝發(fā)生了多次戰(zhàn)爭。后首領李繼捧歸降北宋,但其族人又擁立李繼遷叛宋自立。1005年,李元昊的父親李德明與宋朝議和,宋真宗賜其姓氏,授夏州刺史,充定難軍節(jié)度使。李元昊繼位后,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北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可能為夏州李姓氏中「魏」姓的來源),不久后建立西夏王朝,并統(tǒng)治西北地區(qū)約200年之久,最后被蒙古帝國所滅。
黨項族被蒙古人稱為唐兀,屬色目人的一族,在元朝時還有部分甚為活躍,但其后逐漸與其他各族融合,黨項之名逐漸消失于中國歷史上。
李思恭(?—895年),原名拓跋思恭,唐朝末年黨項族平夏部的首領,唐末因平定黃巢有功被賜皇姓「李」。原是夏州(今陜西省靖邊縣)的偏將,唐朝末年據(jù)宥州自稱刺史。
中和元年(881年)黃巢入長安,李思恭與鄜州(今陜西省富縣)李孝昌同誓討賊,唐僖宗以他為左武衛(wèi)將軍,權知夏綏銀節(jié)度事。第二年,唐僖宗下詔命李思恭為京城西面都統(tǒng)、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進封四面都統(tǒng),權知京兆尹。黃巢被平定后,李思恭兼太子太傅,封夏國公,賜姓李,拜夏州節(jié)度使,統(tǒng)轄夏、綏、銀、宥、靜五州地區(qū)。李思恭將其管轄地區(qū)改名為「定難軍」。
乾寧二年(895年),李思恭去世,定難軍內(nèi)部推舉其弟李思諫為定難軍節(jié)度使,思孝、思敬為保大節(jié)度使。
李元昊(1003年—1048年),黨項族,銀州米脂寨人(今陜西米脂縣),西夏王朝開國皇帝。與北宋決裂而稱帝時,放棄舊姓名,改為嵬名(姓)曩霄(名),天授禮法延祚十年(1047年)恢復李姓。
李元昊祖上長期統(tǒng)治夏州。遠祖拓跋思恭,幫助唐僖宗平定黃巢起義,賜李姓,封夏國公。祖父李繼遷被遼封為為夏國王,父親李德明被遼封為「大夏國王」、宋封他為夏國王。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年)李元昊對遼宋稱帝,建立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市),追封祖宗,修建宮殿,設立文武兩班官員,創(chuàng)制西夏文,頒布禿發(fā)令,派兵攻取瓜州、沙州(甘肅敦煌)、肅州(今甘肅酒泉、嘉峪關一帶)三個戰(zhàn)略要地。
稱帝后,西夏與宋朝的關系徹底破裂,經(jīng)三川口之戰(zhàn)、好水川之戰(zhàn)、麟府豐之戰(zhàn)、定川寨之戰(zhàn)四大戰(zhàn)役,西夏殲滅宋軍西北數(shù)萬精銳。河曲之戰(zhàn)中,擊敗御駕親征的遼興宗,奠定了宋、遼、西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為次子寧令哥所弒,謚號武烈皇帝,廟號景宗,由幼子李諒祚即位。
我們統(tǒng)計了如今夏州李氏家族的姓氏分布情況,其中李姓依然是第一大姓,魏姓為第二大姓,都有較高占比。此外,還有一定比例的米姓、姬姓等特色小姓。
目前,夏州李氏家族的男性人口占中國全部男性人口的0.12%,主要分布于以我國青寧甘新內(nèi)為代表的廣大西北地區(qū),其中以青海、寧夏、甘肅等地占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