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派,是全真龍門派的支派,由嶗山道士孫玄清(公元1517—1569)于嘉靖(公元1522—1565)年間所創(chuàng)立,因孫玄清字金山,故又名“金山派”。該派是較早融合齋醮祈禳等正一符箓法術的全真龍門道派之一。
孫玄清本為龍門第四代,初師嶗山明霞洞道士李顯陀,后于鐵霞山云光洞遇通源子授與天門升降運籌之法,復遇斗篷張真人授修真訣,一時頗具聲望。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曾至白云觀坐缽堂一載,祈雨有驗。
孫玄清是嘉靖全真道士中最顯貴者,《全真須知》中列有金山派派目。
全真龍門派是王重陽開創(chuàng)的全真七派中發(fā)展最快影響最大的教派,由北七真之一丘處機所傳,邱處機,字通密,道號長春子,山東登州棲霞人,大定六年[1166年],時年十九歲,他悟世空華,棄家學道,潛居昆侖山,次年,得知王重陽在山東寧海創(chuàng)全真庵,便前往拜師求道,待重陽祖師仙化,又守墓三年后,先到陜西蟠溪苦修六年,后至龍門修道七載,道功日增。貞祐二年[1214年],請命招安山東楊安兒起義軍,因他修行明道,說服力強,固招安獲得成功,同時,亦顯示了他和全真道在群眾中具有相當大的號召力,這不僅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影響,而且亦引起當時金、南宋、蒙古三方統(tǒng)治者的注意,都竟相派譴使臣前往召請,各自欲為其所用。
嶗山派的道士擅長于驅鬼捉妖,鎮(zhèn)壓僵尸,詛咒解咒,傳統(tǒng)中醫(yī),地脈風水,內家功夫等,其中地脈風水與傳統(tǒng)功夫兩法分流到山賊組織,形成了卸嶺力士一派。曾經輝煌一時的綠林軍中多有嶗山門下。唐末義軍領袖黃巢就傳說學過嶗山之術,并曾經在陜西挖過多處唐墓以充軍餉。而嶗山派內部這些本領卻逐漸失去傳承。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很多嶗山道士保家衛(wèi)國,奮勇殺敵。力退外敵之后,嶗山道士又回到道觀,穿上道衣,為天下生民祈福。
原中國道教協(xié)會副會長、遼寧省道教協(xié)會會長、遼寧省政協(xié)常委、鞍山市道教協(xié)會會長、鞍山市政協(xié)常委、中國道教第24代大律師,【全國道教大方丈王全林方丈就是嶗山派第19代弟子】,老前輩九歲出家,抗日時期放下香拿起槍,勝利后放下槍拿起香闡道弘教普降法雨度化有緣人,羽化前廣泛幫助許多諸山長老建立道教道場,待人和藹謙虛為道,受到大家一致欽佩。2002年王老真人經過主管部門和全國道協(xié)批準,在全國慈悲放天仙大戒,就連港澳臺同胞道士也紛至沓來到圣地千山五龍宮求戒!可謂桃李滿天下!此外,道教門派之間非常和睦,本著同舟共濟、惺惺相惜的心態(tài),互相合作大振玄風!在保護和弘揚振興中華傳統(tǒng)文化做到了鞠躬盡瘁!正所謂【世界和諧,以道相通】!就讓我們走進中國本土國學宗教,體味道教有容乃大,藏山納海的偉大胸懷吧!福生無量天尊!
嶗山氣功
(一)外動
起始姿勢:兩腳開立,與肩同寬;挺胸收腹,目視前方。雙手掌心向前推出,五指稍開微曲,意守內勞宮(手心)。吸氣。緩緩上抬雙臂,指尖平鬢角。翻掌,掌心向下,呼氣同時放雙臂至大腿兩側。兩手五指向對,掌心向上,雙手配合吸氣從腹前提至胸口;后雙手向天推出,眼向上看,同時呼氣。然后將手臂放下來至大腿兩側。慢慢站立,自然收功。
(二)內養(yǎng)
盤膝而坐,含胸拔背,雙手握大拇指成拳。置于丹田/小腹兩側。輕閉目,舌抵上腭,意守丹田。
隨呼吸聚氣丹田,養(yǎng)丹。
嶗山派自匡常修道長就以習武方式來弘揚嶗山道教武術文化??锏篱L以武當內家功法為主,中國傳統(tǒng)武術為輔,開創(chuàng)了武當嶗山拳系,包括“嶗山玄功拳”、“嶗山龍華拳”、“嶗山龍華劍”等拳術套路及刀、槍、棍等器械套路,并悉心傳授給弟子,他主張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拳不離手,精益求精。為發(fā)展嶗山道教武術做出了貢獻,培養(yǎng)了大批文武雙全的道士。嶗山派的太極拳源于武當山,為張三豐祖師所創(chuàng),是武當武術的一項重要內容。武當三豐太極拳,內合其氣,外合其形,形氣相合,身形具秒,容無數養(yǎng)生于一體,是一種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還需合道,修煉精,氣,神,人身三寶的道家靜態(tài)功法,其功效是通經活絡,延年益壽,亦能發(fā)人潛能,開人智慧,強身健體的武當武術的密宗。三豐祖師是嶗山派拳術武當派之祖,開創(chuàng)了習武修道之行,他一生三次來嶗山派,經其辛勤和艱苦的努力,把在武當山練成的拳術、劍法、氣功、點穴術等逐一傳給嶗山派的道士,并創(chuàng)立新的全真道派,其教義是練武健身、煉丹醫(yī)病、道財兼施、濟善于世、不畏強權、見義勇為、對老者要孝、對國家要忠、要有犧牲精神,從此為嶗山派及武術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嶗山派音樂,嶗山派道教音樂是中國民間音樂的組成部分,其道樂有獨特之處。嶗山派樂經曲,多由上古民歌和民間號子演變而成,具有強烈的東夷文化氣息。后來,風行中國的“十方經韻”傳入,融入了嶗山道樂。
金代,全真道北七真來嶗山傳真布道,特別是邱處機三次來嶗山,把嶗山道樂和十方道樂進行了廣泛交流,逐漸形成了風格獨特和檔次齊備的道樂體系。嗣后,嶗山道樂分為“內山派”和“外山派”,特別是由于外山派道樂使用管弦伴奏,而且又直接參與各種民俗活動,促進了嶗山地區(qū)民間吹奏樂的蓬勃發(fā)展。許多民間老藝人多師承嶗山道樂,致使許多道樂名曲在民間傳流至今。
孫玄清,號紫陽,又號金山子、海岳山人,明代壽光(今山東省壽光市)人。生于明代弘治九年(1496年)八月二十二日(一說為弘治十七年),幼年雙目失明,出家為僧。嘉靖初年,孫玄清輾轉來到嶗山明霞洞,棄釋修道,20多年后,目疾不治而愈,名聲大噪。當時,正值朝廷差官詔取天下玄文秘錄,同洽并參。孫玄清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應詔到京師,功事完畢,赴白云觀坐缽堂一年,注《靈寶秘訣玉皇心印經》、《太上清凈經》、《皇經始末元奧》等,又造釋門宗卷八部六冊,由閣老翟鑾和少卿龔中佩為主進呈御覽,敕封為“護國天師府左贊教”,掌管真人府事。明代隆慶三年(1569年)六月二十六日,孫玄清逝于嶗山上清宮,年73歲(一說為65歲,待考)。文淵閣大學士、太傅翟鑾曾為之題詩吊唁,詩刻于明霞洞處。
孫玄清在上清宮和明霞洞共修行50余年,“大悟千百遍,小悟不可以計數”。他創(chuàng)立了道教全真金山派,并以明霞洞為金山派的祖庭。明霞洞左側鐫刻有《孫真人紫陽疏》成篇石刻,又稱《海岳修真記》,該刻石占明霞洞巨石之大半,字尚可捫讀,疏中述孫玄清事跡甚詳。又據記載,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嶗山道士王生本在白云洞立有白云洞歷代碑,內述其金山派祖師海岳山人之功果,惜碑文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