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寨遺址是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4年8月份配合國家重點工程南水北調文物點調查復核時新發(fā)現(xiàn)的西周至戰(zhàn)國時期的古城址。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當時對其進行了試掘,發(fā)現(xiàn)該遺址文化層堆積較厚,為1—5米,保存有夯土城墻,為兩周時期。
2004年底至2005年初,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考古調查及鉆探,確認遺址范圍為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500米,總面積逾50萬平方米,南水北調干渠占壓10萬平方米。現(xiàn)存的娘娘寨遺址西南角被南水北調中線干渠占壓。同時,經鉆探發(fā)現(xiàn)該城址外有一寬近50米的護城河,該護城河深處達8米,加上城址土臺高度可達12米,繞城址一周。娘娘寨遺址是一個有重大考古價值的古城址,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意義。因其文化層堆積較厚,南水北調干渠占壓面積較大,文化內涵重要,被列入南水北調干渠先期發(fā)掘的文物點之一,由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負責對其進行發(fā)掘。
遺址北索河環(huán)繞而過,隔河與前袁垌、寨河而望,傳說為北朝時候的一個村寨?,F(xiàn)遺址中心尚保留有一高出周圍3米的土臺地,近代曾利用為寨,寨平面呈方形,南北長250米,東西寬239米,周長約980米。寨墻基本上保存較好,尤其是其東寨墻,絕大部分高出地面3—5米,其它三面墻體現(xiàn)存高度一般在1—2米之間,厚約2—3米之間。部分墻體經過夯打,夯層明顯。在夯層中見到有大量商周時期的陶片,斷面暴露有灰坑、墓葬。
寨內地面高出墻外地面數(shù)米,可分為三部分。寨內中北部,有一長方形高臺,高出周圍約半米,是寨內高部分,似是寨內主建筑的基址,為第一臺階。寨子東南角有一處地勢較洼處,低于寨內地面約1.5米,和寨子的東門相連,似為寨子的出口,為第三臺階,介于二者之間的為第二臺階。
河南滎陽娘娘寨兩周城址,經過多年發(fā)掘,特別是2008年的工作,已基本弄清楚了其范圍、興建過程和功能分區(qū)。根據(jù)對內、外城墻和大型建筑基址內解剖呈現(xiàn)的地層疊壓打破關系以及出土遺物,已判明內城始建于西周晚期,外城始建于春秋,至戰(zhàn)國均有增筑修補,是一處兩周時期重要城邑。結合有關文獻記載,有可能與西周晚期鄭國東遷首居之處有關,是研究西周晚期鄭國及鄭與虢、檜等國關系材料的新發(fā)現(xiàn)。
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