潺潺清流的愛河,早年扮演著運輸、交通、游憩等多功能角色,多騷人墨客為她歌頌,多少愛情故事在此醞釀,充滿浪漫色彩,散發(fā)人文氣息的愛河,高雄曾以她為傲。 如今走過歲月、歷盡滄桑的愛河,雖然飽嘗污染,但疼惜她的高雄人,包括政府和民間企業(yè)、藝術(shù)家們,都挖空心思逐步恢復(fù)愛河風(fēng)華。
苓雅橋:都都火車每天經(jīng)過,這是較靠近高雄港的鐵路橋,可以看到輪船、各式軍艦,將來還有游艇,風(fēng)光旖旎。
高雄橋:五福路上的一道橋,連接舊市區(qū)和新市區(qū),是高雄市的購物大道,有舊堀江商場和新堀江商場,有百貨公司、咖啡、餐飲,夜晚光亮多變,是散步愛河的浪漫起點,可漫步到電影圖書館、仁愛公園。
中正橋:以海之眼的燈光設(shè)計成為夜晚珍珠,旁邊有市立歷史博物館、音樂館、工商展覽中心、噴泉和鹽埕老市街購物,已經(jīng)是許多重要活動的屬意區(qū)域。
七賢橋:在冥想欄桿旁,輕輕松松把手肘架在上頭,托腮冥想,就可以打發(fā)夏日午后時光。其間老榕樹蒼勁有力,庇蔭過客,東岸一座年逾半百的老汲水井,可以讓孩子們一窺阿嗎時代的地下水來源,入夜后,牛郎織女加上十二星座的星光親水臺,更添浪漫。
建國橋:西岸的敬老亭是照顧老心的新空間,前面規(guī)劃為徒步區(qū),背后有河畔寬的木棧道,深入水面九公尺寬,而橋旁一連串半圓型觀景平臺,游客多愛駐足,門前鹽堆裝置地景凸顯歷史特色
鐵路橋:是以日光燈照亮的縱貫鐵路,火車進出高雄市的所經(jīng)之路,乘客放眼望去,都是美景,而河邊游客也可以看見火車駛過的動態(tài)景觀。
中都橋:大紅的拱橋雖短,卻非常醒目,吸引許多人刻意繞道,享受不同的橋梁感受。
由高雄火車站前搭2、56、60、248路市公車或中南客運1號均可抵達。
愛河早前稱為打狗川,高雄因平埔族的馬卡道族的刺竹文化而稱打狗;在日據(jù)時期,日人嫌打狗名字不雅,于1920年將打狗更名為高雄,1924年升格為高雄市,故稱愛河為高雄川;自1908年基隆到高雄的火車全線通車后,日本政府開始以三期的筑港計劃,所以當?shù)厝擞址Q高雄運河。
臺灣光復(fù)后政府將運河兩岸辟為河畔公園,逐漸吸引觀光客來到愛河旅游觀光;1948年,陳江潘先生在中正橋附近經(jīng)營劃船所,并請人命名為愛河游船所,某日的臺風(fēng)將招牌吹落,只剩愛河兩字,當時又有情人于此殉情,新聞記者報導(dǎo)成愛河殉情記,于是成為了高雄人對愛河認知的圖騰,漸漸地高雄運河的名稱便走入歷史;1968年,楊金虎為蔣夫人祝壽再度改名為仁愛河;1992市議員陳武勛在議會提議下將愛河的名字正式改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