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生于溫暖潮濕的熱帶、亞熱帶氣候,生長期間是溫度高和雨量充沛的季節(jié)。對(duì)土壤選擇不嚴(yán),在粘土、壤土、沙壤土上均能生長。普通野生稻是短日照植物,但喜陽光充足,適生于低洼、積水的淺水層沼澤中生長。伴生植物有假稻LeersiahexangraSwartz.、碎米莎草CyperusiriaL.、慈菇SagittariasagittifoliaL.、水蓼PolygonumhydroplperL.等。出穗期的變異較大,4月中至5月中旬出穗的約占20%,大多在l0-11月出穗。
普通野生稻主要分布于江河流域、平原地區(qū)的池塘、溪溝、水澗與藕塘、稻田、沼澤等低濕地。
分布區(qū)的平均溫在19-23℃,是中國溫度最高的地區(qū),l月平均溫達(dá)10℃左右,有霜期和零度以下的天數(shù)很少,4月氣溫在20℃以上,7月約28℃,年最高溫度大多為37-38℃,10月約在20℃以上,年降水量1119-2664毫米,多集中在4-9月,相對(duì)濕度常在75-85%。
普通野生稻喜歡生長于海拔600米以下的江河流域,平原地區(qū)的池塘、溝渠、水澗、藕塘、稻田、沼澤等各種地勢(shì)較低的潮濕地帶,但同時(shí)也喜歡較充足的陽光。它的生長期也正值溫度較高和雨量充沛的季節(jié)。普通野生稻對(duì)土壤的要求不太嚴(yán)格,在較為低洼、有積水的淺水層的黏土、壤土、沙壤土中均能較好地生長。但是由于長期忽略了對(duì)它的保護(hù)工作,在野外很多地方的生存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在中國分布區(qū)為北緯18度15分-25度11分,東經(jīng)100度47分-121度15分。其具體分布廣東曲江、英德、清遠(yuǎn)、龍門、花縣、新會(huì)、臺(tái)山、開平、紫金、河源、德慶、羅定、云浮、新興、海豐、惠東、惠州、博羅、東莞、增城、從化、三水、四會(huì)、高要、陽春、陽江、高州、化州、茂名、電白、廉江、遂溪、海康、高明、鶴山、恩平、湛江、肇慶、海南崖縣、陵水、保亭、萬寧、瓊中、瓊海、白沙、昌江、東方、臨高、澄邁、定安、文昌、瓊山、廣西北海、合浦、防城、欽縣、浦北、上思、博白、陸川、玉林、扶綏、崇左、馬山、隆安、武鳴、上林、賓陽、田東、田陽、百色、來賓、柳江、象州、鹿褰、鐘山、恭城、柳州、荔浦、臨桂、羅城、永福、靈山、邕寧、橫縣、貴縣、北流、桂平、平南、藤縣、昭平、賀縣、云南景洪及臺(tái)灣桃園等地。生于海拔600米以下的江河流域、平原地區(qū)的池塘、溪溝、水澗與藕塘、稻田、沼澤等低濕地。印度、緬甸、泰國至馬來西亞的亞洲熱帶季風(fēng)地區(qū)也都廣泛分布。
多年生水生草本,稈高約150厘米,下部海綿質(zhì)。葉鞘圓筒形,疏松,無毛;葉耳明顯;葉舌發(fā)達(dá),長達(dá)17毫米;葉片線形,扁平,長達(dá)40厘米,寬約1厘米,邊緣與中脈粗糙,先端漸尖。圓錐花序長約20厘米,直立而后下垂,主軸及分枝具粗糙角棱;小穗多數(shù),長8-9毫米,寬2-3毫米,基部具2枚微小呈半圓形的退化穎片;成熟后自小穗柄關(guān)節(jié)上脫落;第一和第二外稃退化呈鱗片狀。長約2.5毫米,具1脊?fàn)蠲},頂端尖,邊緣微粗糙;孕性外稃厚紙質(zhì),長。7-8毫米,長圓形,具5脈,遍被糙毛,粗糙,沿脊上部具較長纖毛;芒著生于外稃頂端并具一明顯關(guān)節(jié),長5-40毫米不等;內(nèi)稃與外稃同質(zhì),具3脈,邊脈亦接近邊緣,而為外稃之二邊脈所緊握,被糙毛,粗糙;鱗被2枚;雄蕊6,花藥長約5毫米;柱頭2,羽狀。穎果長圓形,種臍線形。
穎果成熟時(shí)容易脫落,要隨熟隨采,曬干,凈種,貯存,約于翌年4月初播種繁殖。作為種質(zhì)保存時(shí)需貯藏在基因庫。普通野生稻所具有的特異廣譜高抗褐稻虱基因,其抗源基因是受2對(duì)隱性基因控制,用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栽培稻與之雜交、復(fù)交和回交,成功地將抗性基因?qū)氲皆耘嗟局?,通過花藥培養(yǎng),獲得一批具有抗性的合成育種中間材料和一個(gè)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新品系。
普通野生稻是栽培水稻的原始近緣種,近年來搜集作物的野生近緣種質(zhì)移人栽培稻中,育成一系列新種。中國首次育成的水稻三系中的不育系,是利用“野敗”作為親緣突破的。中國是水稻起源和集中分布區(qū)之一,南方又擁有豐富的野生稻資源,充分利用和保護(hù)原始種質(zhì)基因,為水稻育種提供珍貴的遺傳研究資料,并為闡明水稻起源和演化提供理論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