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繪一株生機(jī)盎然的梅樹,盛開的梅花潔白無瑕,交錯(cuò)的枝干扶搖向上,表現(xiàn)了梅作為花中君子具有“不戀世間佳麗地,獨(dú)上寒山稱驕子”的高逸之氣。此圖梅花以淡墨勾輪廓,線條工細(xì),梅干以濃墨一揮而就,墨氣淋漓。干與花巧妙地形成黑與白的對比,令簡約的畫面不失層次的變化。
款署:“雍正乙卯秋七月八日,近人汪士慎寫于巢林書堂蕉蔭之下?!扁j“士慎私印”白文印、“近人”朱文印、“丙寅人”白文印。畫幅右下角有潘恭壽題記,款署:“道光壬寅重九后二日,人海小隱恭壽識(shí)?!扁j“恭壽”朱文印。
“乙卯”為雍正十三年(1735年),作者時(shí)年50歲,患疾已久的左眼尚未失明。
款署“雍正乙卯秋七月八日,近人汪士慎寫于巢林書堂蕉陰之下?!庇赫颐疄橛赫?(1735)時(shí)年40歲,為汪氏中年之作。
汪士慎(1686—1762年),字近人,號(hào)巢林,別號(hào)溪東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縣,久居江蘇揚(yáng)州。擅詩文書畫,為“揚(yáng)州八家”之一。書法以分隸最工,宗法漢人。晚年雙目失明,但仍能書畫,金農(nóng)謂其“盲于目不盲于心”。亦精篆刻。著有《巢林詩集》行世。
這里必須指出的是,金農(nóng)在評述汪氏所畫梅花:“巢林畫繁枝,千花萬蕊”。即夸汪氏善作繁枝,但我們看到此幅和汪氏遺存其他梅花作品,枝花并不太繁,卻以疏朗清瘦為主,給人一種疏影瀟灑、芳馨冷潔之感,此幅《梅花圖》為有力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