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傳說只要鯉魚能夠跳過龍門,就會變化成為真龍。還有傳說龍門為應龍開辟,有詩賦贊曰:“闕之所成兮,得應龍之偉力”,闕即伊闕。當鯉魚躍龍門時,就會有應龍盤旋上空。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也比喻逆流前進,奮發(fā)向上。
很早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里被子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里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河南孟津的黃河里出發(fā),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拔矣袀€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澳敲锤?,怎么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伙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
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一試。”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帶動著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后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xù)朝前飛躍,終于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
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
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伙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
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墒浅藗€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shù)都過不去。
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
后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道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p>
魚躍龍門的傳說故事,便發(fā)生在今洛陽龍門石窟所在地。李白《贈崔侍御》:“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痹娭械摹懊辖颉奔唇衤尻栂螺爡^(qū),北臨黃河。
相傳,禹辟伊闕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盂津黃河中的鯉魚,順著洛、伊之水逆行而上,當游到伊闕龍門時,波浪滔天,紛紛跳躍,意欲翻過。跳過者為龍,跳不過者額頭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贈崔侍御》詩中寫道:“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p>
此后人們往往把某種翻越姿勢,形容為“鯉魚跳龍門”,殊不知伊河里生長的魚類,著名的則為魴魚,其形似小舟,食之甘美,故而北魏楊街之在《洛陽伽藍記》中寫道:“洛鯉伊魴,貴于牛羊?!彼巍に抉R光《龍門》亦稱:“人憐山氣佳,余嘆禹功美。想彼未鑒時,極目皆洪水。幸免魴與鯉?!?/p>
山西省河津市城西北12公里黃河峽谷中的龍門,今稱禹門口,也是“鯉魚跳龍門”的出處。
古代傳說黃河鯉魚跳過龍門(山西省河津市城西北12公里和陜西省韓城市城北32公里禹門口),就會變化成龍?!钝拧め岕~》:“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鼻謇钤度浞丁の矬w》:“鯉……黃者每歲季春逆流登龍門山,天火自后燒其尾,則化為龍?!焙笠浴磅庺~跳龍門”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后來又用作比喻逆流前進;奮發(fā)向上。俗話常說“鯉魚跳龍門”,這是比喻鯉魚喜歡跳水的習性。鯉魚和其它許多魚都喜歡跳水。不同的魚跳水的本領也不同。有的魚跳得很高,如有一種叫做“跳魚”的魚,它能跳離水面四至五米,可以說是魚中的“跳高冠軍”。鯉魚有時也能跳出水面一米以上。
俗話常說“鯉魚跳龍門”,這是比喻鯉魚喜歡跳水的習性。鯉魚和其它許多魚都喜歡跳水。不同的魚跳水的本領也不同。有的魚跳得很高,如有一種叫做“跳魚”的魚,它能跳離水面四至五米,可以說是魚中的“跳高冠軍”。鯉魚有時也能跳出水面一米以上。
魚為什么會跳水呢?根據(jù)科學家們的分析,一般認為有幾種原因。有的是由于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而引起的,如地震災害發(fā)生前夕,地球磁場發(fā)生變化,魚感受到了威脅;如為了躲避敵害的突然襲擊,而越過途中的障礙;或者受到突然的恐嚇等原因。魚為了生存而產(chǎn)生的本能反應。
另一種原因是生理上的變化,當魚到了快要生殖的時候,體內(nèi)就產(chǎn)生了一些能刺激神經(jīng)的東西,使它處于興奮狀態(tài)之中,因此就特別喜歡跳躍。
鱘魚到龍門不是為“騰躍成龍”,而是為了繁衍后代。四川省長江水產(chǎn)資源調(diào)查組著的《長江鱘魚類生物學及人工繁殖研究》一書稱:鱘魚產(chǎn)卵“多在江河上游,水溫較低,流速較大,流態(tài)復雜,河道寬窄相間并具石礫底質(zhì)的急灘地帶”。而山、陜兩省交界處的龍門一帶正具有以上地貌特征,因而成為鱘魚云集產(chǎn)卵的一個理想場所。
“龍門赤河”現(xiàn)象則因為鱘魚產(chǎn)卵前雌雄追逐,時常躍出水面。每年春天大批鱘魚洄游至龍門穴洞之處集結,并且在臨產(chǎn)卵前兩三天內(nèi)頻繁跳躍。躍出水面時,鱘魚充血發(fā)紅的魚鰭也露出水面,一時間成千上萬條大魚在河面翻動,遠望一片紅光,于是出現(xiàn)了“赤河”景象。因魚多故可長達數(shù)里,亦可持續(xù)數(shù)日,即形成了“赤河三日”“赤河三里”的特異現(xiàn)象。
當魚從水中被撈上來時,也會亂蹦亂跳,其原因是魚在水中游動時,全身的肌肉總是一伸一縮,搖頭擺尾,才能使它在水中前進。當它剛離開水時,仍然像在水里一樣,做著同樣的動作,但是因為沒有受到水的阻力,所以搖動的動作就特別大,這時如果碰到如地面,船板等比較堅實的物體,就出現(xiàn)了亂蹦亂跳的現(xiàn)象。其實,以現(xiàn)代科學即可破解“鯉魚躍龍門”這個謎團:這里說的“鯉魚”實際是“鮪魚”,或稱“鳣魚”,又叫“鰉魚”或“黃魚”,也就是鱘魚。鱘魚是江海洄游性的魚類,體長約兩米,最大可長5米以上。我國珍稀動物中華鱘、東北鱘、長江鱘即是這類魚。由于古代大鯉亦名“鳣”,故古人將“鮪鳣”與大鯉相混,傳為“鯉魚躍龍門”。
《竹書紀年》是戰(zhàn)國末期魏國史官的作品,書中“龍門赤河”的記載,說明當時“鯉魚躍龍門”的神話故事還未形成。而“魚化為龍”的記載多出自漢代典籍,故神話故事的形成當在西漢初年,且可能與漢初神龍崇拜觀念強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