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歷程
2012年冬開始著手建設(shè)。
2013年12月正式獲批。
2014年7月27日,華夏軍裝博物館在龍華新區(qū)大浪服裝基地開館。
2015年12月12日,深圳市華夏軍裝博物館科普教育基地揭牌。
2017年10月28日,深圳市華夏軍裝博物館詩詞中國—中國深圳創(chuàng)作基地揭牌。
館藏文物
華夏軍裝博物館由深圳市奔霓詩服裝有限公司全資興建。目前,華夏軍裝博物館的展品分古代篇、近代篇、現(xiàn)代篇3個篇章,共有展品798件,主要來源于民間收集、單位和個人捐贈以及后期仿制。
從我國商朝到清朝多個朝代的將士服裝,以及我軍從紅軍時期一直到現(xiàn)在的各式軍服,都陳列在被譽為“全國第一家”的華夏軍裝博物館里。
現(xiàn)代軍服大記事
一、建國初期的低支棉平布軍服
1950年1月,"五0"式軍服開始裝備部隊,這是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在全軍統(tǒng)一了服裝。面料均為低支紗棉平布。
二、五十年代的毛、絲織物的軍銜服
1955年10月1日,我軍正式實行軍銜制。我軍著裝改為"五五"式軍銜服,采用毛、絲織物面料。禮服為西服式,配白色襯衣,系藏青領(lǐng)帶。常服分為軍官服和士兵常服兩種。官兵一律穿西式褲。"五五"式軍銜服是我軍服裝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三、六十年代的中檔棉布軍服
六十年代,對軍服的制式又作了進一步研究改進。罩衣、緊身棉衣、絨衣褲等構(gòu)成的多層次冬服,取代了以往的"老棉襖"。在1965年6月,取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軍銜服也隨即廢止,而改穿"六五"式軍服,全體官兵一律改戴解放帽,綴全紅五角星帽徽和全紅領(lǐng)章。面料均為中、低支紗純棉織物。"六五"式軍服的滑坡,是我軍軍服發(fā)展史
四、七十年代的化纖混紡布軍服
1973年5月全軍正式換裝滌棉錦混紡布軍服,稱為"七一"式軍服。"七一"式軍服的質(zhì)量和穿著性能均有較大提高,被稱為我軍服裝用材料發(fā)展史上的一大飛躍。
五、八十年代的毛和毛滌混紡呢料軍服
1985年5月,全軍干部、戰(zhàn)士按規(guī)定穿著新式服裝,被稱為"八五"式軍服。"八五"式軍服,主要沿用"五五"式軍服式樣。干部、戰(zhàn)士增發(fā)制式襯衣,制式帽改為大檐帽,原解放帽作為工作帽予以保留;佩戴圓形"八一"紅五星帽徽和軍種肩(領(lǐng))章。
六、九十年代的系列化軍服
1988年10月隨著我軍實行新的軍銜制度推出了禮服、常服、作訓服3個系列的"八七"式軍服。"八七"式系列服裝從樣式和用料上更加細分,樣式美觀,用料講究,是我軍服裝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七、新一代軍服
從1993年起,我軍開始研制面向21世紀的、與國際先進國家軍服接軌的新一代軍服。從1997年5月1日起,駐香港部隊三軍官兵首先穿著我軍新一代軍服,1999年12月,駐澳門部隊也穿著新一代軍服,他們以嶄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
從2000年5月1日開始,全軍官兵統(tǒng)一穿著"九九"式長、短袖制式襯衣和貝雷帽。新一代軍服更好地展現(xiàn)了軍人的陽剛之美和軍隊的群體美,對充分展示全軍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形象具有積極作用
意義
該館開館后,免費對外開放,并定期組織開展各種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2015年12月12日,深圳市華夏軍裝博物館科普教育基地揭牌,并將舉辦首屆軍裝文化藝術(shù)節(jié),成為青少年以及軍事迷的重要活動園地。華夏軍裝博物館位于龍華新區(qū),是我國首家專業(yè)的軍裝博物館,目前已收藏軍裝近800件。軍裝文化藝術(shù)節(jié)期間,組織軍迷互動秀、優(yōu)秀軍事電影展播等系列活動。
參觀信息
門票:免費
地址:深圳市龍華新區(qū)大浪時尚城奔霓詩工業(yè)園A區(qū)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