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是現在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以連續(xù)且長期的心情低落為主要的臨床特征,是現代人心理疾病最重要的類型。
臨床可見,心情低落和現實過得不開心,情緒長時間地低落消沉,從一開始的悶悶不樂到最后的悲痛欲絕,自卑、痛苦、悲觀、厭世,感覺活著每一天都是在絕望地折磨自己,消極,逃避,最后甚至更有自殺傾向和行為?;颊呋加熊|體化癥狀。胸悶,氣短。
每天只想躺在床上,什么都不想動。有明顯的焦慮感。更嚴重者會出現幻聽、被害妄想癥、多重人格等精神分裂癥狀。
抑郁癥每次發(fā)作,持續(xù)至少2周以上、一年,甚至數年,大多數病例有復發(fā)的傾向。
我國與世界的抑郁癥患病率比較情況如下:
世界 我國
抑郁癥患者人數 3.22億(無精確數據)
患病率 4.4% (4.2±1.9)%
注:1.大多數報道將我國抑郁癥患病率確定在3%~5%的區(qū)間,但有報道稱達到了6.1%。
2.我國抑郁癥發(fā)病率地區(qū)差異較大。
3.30年間,報告的抑郁癥發(fā)病率暴增10~20倍,現在仍然呈上升趨勢;不排除有的以“世界衛(wèi)生組織數據表明”的字眼作了錯誤(虛假)報道,故本數據可能不準確。
抑郁癥是世界第四大疾病,但我國對抑郁癥的醫(yī)療防治還處在識別率低的局面,地級市以上的醫(yī)院對其識別率不足20%,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關的藥物治療;而且,同時,抑郁癥的發(fā)?。ê妥詺⑹录┮验_始出現低齡(大學,乃至中小學生群體)化趨勢。綜上所述,對抑郁癥的科普、防范、治療工作亟待重視,抑郁癥防治已被列入全國精神衛(wèi)生工作重點。
迄今,抑郁癥的病因并不非常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與社會環(huán)境諸多方面因素參與了抑郁癥的發(fā)病過程。生物學因素主要涉及遺傳、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神經再生等方面;與抑郁癥關系密切的心理學易患素質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氣質。成年期遭遇應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導致出現具有臨床意義的抑郁發(fā)作的重要觸發(fā)條件。然而,以上這些因素并不是單獨起作用的,強調遺傳與環(huán)境或應激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這種交互作用的出現時點在抑郁癥發(fā)生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
抑郁癥可以表現為單次或反復多次的抑郁發(fā)作,以下是抑郁發(fā)作的主要表現。
1.心境低落
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觀。輕者悶悶不樂、無愉快感、興趣減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觀絕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輕的節(jié)律變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礎上,患者會出現自我評價降低,產生無用感、無望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常伴有自責自罪,嚴重者出現罪惡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現幻覺。
2.思維遲緩
患者思維聯想速度緩慢,反應遲鈍,思路閉塞,自覺“腦子好像是生了銹的機器”,“腦子像涂了一層糨糊一樣”。臨床上可見主動言語減少,語速明顯減慢,聲音低沉,對答困難,嚴重者交流無法順利進行。
3.意志活動減退
患者意志活動呈顯著持久的抑制。臨床表現行為緩慢,生活被動、疏懶,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圍人接觸交往,常獨坐一旁,或整日臥床,閉門獨居、疏遠親友、回避社交。嚴重時連吃、喝等生理需要和個人衛(wèi)生都不顧,蓬頭垢面、不修邊幅,甚至發(fā)展為不語、不動、不食,稱為“抑郁性木僵”,但仔細精神檢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緒。伴有焦慮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頓足或踱來踱去等癥狀。嚴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極自殺的觀念或行為。因抑郁癥而自殺的不乏名人,包括梵高、海明威、三毛、張國榮、徐行、李曉、羅賓·威廉姆斯、喬任梁等。消極悲觀的思想及自責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發(fā)絕望的念頭,認為“結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種解脫”,“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會使自殺企圖發(fā)展成自殺行為。這是抑郁癥最危險的癥狀,應提高警惕。
4.認知功能損害
研究認為抑郁癥患者存在認知功能損害。主要表現為近事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障礙、反應時間延長、警覺性增高、抽象思維能力差、學習困難、語言流暢性差、空間知覺、眼手協調及思維靈活性等能力減退。認知功能損害導致患者社會功能障礙,而且影響患者遠期預后。
5.軀體癥狀
主要有睡眠障礙、乏力、食欲減退、體重下降、便秘、身體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減退、陽痿、閉經等。軀體不適的體訴可涉及各臟器,如惡心、嘔吐、心慌、胸悶、出汗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癥狀也較常見。病前軀體疾病的主訴通常加重。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早醒,一般比平時早醒2~3小時,醒后不能再入睡,這對抑郁發(fā)作具有特征性意義。有的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不深;少數患者表現為睡眠過多。體重減輕與食欲減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數患者可出現食欲增強、體重增加。
對疑為抑郁癥的患者,除進行全面的軀體檢查及神經系統(tǒng)檢查外,還要注意輔助檢查及實驗室檢查。迄今為止,尚無針對抑郁障礙的特異性檢查項目。因此,目前的實驗室檢查主要是為了排除物質及軀體疾病所致的抑郁癥。有2種實驗室檢查具有一定的意義,包括地塞米松抑制試驗(DST)和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抑制試驗(TRHST)。
抑郁癥的診斷主要應根據病史、臨床癥狀、病程及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典型病例診斷一般不困難。國際上通用的診斷標準一般有ICD-10和DSM-IV。國內主要采用ICD-10,是指首次發(fā)作的抑郁癥和復發(fā)的抑郁癥,不包括雙相抑郁。患者通常具有心境低落、興趣和愉快感喪失、精力不濟或疲勞感等典型癥狀。其他常見的癥狀是①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②自我評價降低;③自罪觀念和無價值感(即使在輕度發(fā)作中也有);④認為前途暗淡悲觀;⑤自傷或自殺的觀念或行為;⑥睡眠障礙;⑦食欲下降。病程持續(xù)至少2周。
1.治療目標
抑郁發(fā)作的治療要達到三個目標:①提高臨床治愈率,最大限度減少病殘率和自殺率,關鍵在于徹底消除臨床癥狀;②提高生存質量,恢復社會功能;③預防復發(fā)。
2.治療原則
①個體化治療;②劑量逐步遞增,盡可能采用最小有效量,使不良反應減至最少,以提高服藥依從性;③足量足療程治療;④盡可能單一用藥,如療效不佳可考慮轉換治療、增效治療或聯合治療,但需要注意藥物相互作用;⑤治療前知情告知;⑥治療期間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和不良反應并及時處理;⑦可聯合心理治療增加療效;⑧積極治療與抑郁共病的其他軀體疾病、物質依賴、焦慮障礙等。
3.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中度以上抑郁發(fā)作的主要治療措施。目前臨床上一線的抗抑郁藥主要包括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代表藥物氟西汀、帕羅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蘭和艾司西酞普蘭)、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代表藥物文拉法辛和度洛西?。?、去甲腎上腺素和特異性5-羥色胺能抗抑郁藥(NaSSA,代表藥物米氮平)等。傳統(tǒng)的三環(huán)類、四環(huán)類抗抑郁藥和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由于不良反應較大,應用明顯減少。
4.心理治療
對有明顯心理社會因素作用的抑郁發(fā)作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常需合并心理治療。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人際治療、婚姻和家庭治療、精神動力學治療等,其中認知行為治療對抑郁發(fā)作的療效已經得到公認。
5.物理治療
近年來出現了一種新的物理治療手段——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主要適用于輕中度的抑郁發(fā)作。
有人對抑郁癥患者追蹤10年的研究發(fā)現,有75%~80%的患者多次復發(fā),故抑郁癥患者需要進行預防性治療。發(fā)作3次以上應長期治療,甚至終身服藥。維持治療藥物的劑量多數學者認為應與治療劑量相同,還應定期門診隨訪觀察。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系統(tǒng)對預防本病復發(fā)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應盡可能解除或減輕患者過重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幫助患者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及問題,提高患者應對能力,并積極為其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以防復發(fā)。
2021年11月,中國教育部對全國政協《關于進一步落實青少年抑郁癥防治措施的提案》進行了答復,其中明確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