擲筆槽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前山景區(qū)內(nèi),是青城山核心景點之一。該景觀由兩座山峰對峙形成天然裂槽,深度約70米、寬度18米,巖壁斷裂處形成"頭頂?shù)r、俯瞰深谷"的險峻地貌特征。典籍《蜀中名勝記》記載此處為東漢張道陵天師"朱筆畫山成槽"的傳說發(fā)生地,木橋改石棧道的演變印證了道教文化傳承?,F(xiàn)存游覽通道沿懸崖開鑿,狹窄處僅容單人貼壁通行,與天師洞、朝陽洞等道教地標形成串聯(lián)游覽動線。
在前山游覽體系中,主要納入三條觀光路線:
常規(guī)登山線:山門→步云廊纜車→上清宮→老君閣→九倒拐→擲筆槽→天師洞→山門
文化探秘線:天然圖畫→五洞天→擲筆槽→訪寧橋→祖師殿→朝陽洞
地質科考線:凝翠橋→擲筆槽裂隙觀測點→臥云亭巖層剖面→月城湖沉積層展示區(qū)
位于青城山前山景區(qū)中段,具體在天師洞至訪寧橋之間古棧道沿線。北接九倒拐、朝陽洞景觀帶,南鄰凝翠橋與天然圖畫景點,構成青城山"前山經(jīng)典環(huán)線"的核心節(jié)點。地理坐標為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鎮(zhèn)青城山路,屬世界文化遺產(chǎn)青城山-都江堰組成部分。
作為典型斷裂地貌,裂槽由碳酸鹽巖層經(jīng)構造運動形成垂直裂隙?,F(xiàn)代測量顯示其垂直落差約70米、平均寬度18米,兩壁巖體近乎直立,底部發(fā)育季節(jié)性溪流。現(xiàn)存通道為依巖體裂隙人工開鑿的石棧道,總長度約120米,局部路段設置防護石欄 。明代《五岳真形圖》將其標注為"龍橋"地貌特征,清代縣志記載"裂若刀劈,仰不見天"。
東漢永壽元年(155年),張道陵在此與鬼王立誓降魔。傳說其擲朱筆于山崖,筆跡所至巖體斷裂成槽,迫使鬼兵退入酆都城,《云笈七簽》記載此為道教二十四治遺址之一。宋代《太平寰宇記》稱此處留有"天師試法臺",清代《灌縣志》記載巖壁曾存"擲筆仙蹤"摩崖石刻?,F(xiàn)代地質考察認為其形成于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期,與青城山推覆構造帶活動密切相關。
1938-1943年國畫大師張大千寓居青城山期間,多次以該景觀為題材創(chuàng)作。其代表作《青城山張道陵擲筆處》現(xiàn)存于四川博物院,畫面題跋詳細記載"擲筆槽(高簡槽)"名稱淵源。道教典籍《青城甲記》將其列為"青城八絕"之一,與降魔石、誓鬼臺共同構成天師傳說體系。2024年青城山景區(qū)導覽系統(tǒng)升級后,增設該景點三維實景導覽與AR傳說再現(xiàn)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