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介紹
梁啟超故居為一幢風格獨特的嶺南民居,青磚土瓦,古香古色,這里是梁啟超先生出生和少年時期生活、學習的地方。
故居目前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紀念館,一部分是舊居。紀念大院中央樹立著一尊梁啟超先生的銅像,紀念館內(nèi)展示了梁啟超先生的生平成就與貢獻,及其對子女的教導事跡。怡堂書室是梁啟超曾祖父所建,是梁啟超少年時期讀書和接受儒家傳統(tǒng)思想的地方。故居正廳的左右兩側各有一耳房,是梁啟超父母和少年梁啟超的臥室,別具晚清嶺南僑鄉(xiāng)建筑的藝術風格。
簡介
性質(zhì):1986年6月梁啟超故居被列為東城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梁啟超故居北溝沿胡同屬東城區(qū)北新橋地區(qū),在東直門南小街迤西。胡同自北向南溝通大菊胡同和東四十四條,長300多米。明代,稱“學房胡同”;清[1] 乾隆時稱“官學胡同”,宣統(tǒng)時稱“北溝沿”,因胡同臨近水溝而得名;1949年稱“北溝沿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紅都胡同”,后復稱“北溝沿胡同”?,F(xiàn)胡同西側與新太倉二巷相通,東側有兩條支巷通往小菊胡同。
北溝沿胡同23號,舊時的門牌是北溝沿13號,在胡同南段西側,占地面積3752平方米,街門朝東。街門是被稱作“西洋門”的屋宇式街門,街門內(nèi)外各有一座““一字影壁”,顯示出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雖然從建筑學角度講,大門外對面的“影壁”,亦稱“照壁”,既有遮擋大門對面零亂的墻面檐口的作用,也有作為宅門對景的作用。但是,在胡同的另一側建影壁,或是依托別人的宅基,或是占用胡同的公共用地,豈能想建就建!所以,現(xiàn)在在北京城里所能見到的門外建有“一字影壁”的宅院,當年或是王府、或是衙署、或是官邸,總而言之,是“官”姓人家,不是平民住宅。漢字是表義的,“框中有人”念“囚”;“吾居行(hang),道路)中”便是“衙”。既然,門外的影壁是宅門的對景;那么,門前的這段道路自然與宅院產(chǎn)生了領屬關系。門外的影壁分明地在警示行人:在此門前不許停留,更不許喧嘩。梁啟超任過北洋政府的司法總長和財政總長,其政府大員的身份與這座宅院的規(guī)格是相稱的。
據(jù)1951年房屋調(diào)查登記顯示:該院主體建筑集中在南半部,是東、西并列的兩個三進院落,東部為住宅,西部是花廳;北半部約占整個院落的五分之二,是花園式的后院,院內(nèi)樹木繁盛,有假山,有涼亭;后院開有朝東的穿墻門,是整個院落的后門。該院共有房屋和亭、軒等建筑129間,建筑面積為1535平方米,其中包括帶抄手廊的瓦房47間、敞軒3間、游廊21間、地窨子4間、防空洞1個、涼亭1座。該院具體格局是:宅門北側是一拉溜兒東房,共11間,應是回事房(傳達室)、車庫和警衛(wèi)、雜役用房,從南往北的第三間東房的后墻開有臨街券門,是“車庫門”。
該院的具體格局是:進入宅門,迎面是一座“一字影壁”,往北經(jīng)過坐西朝東的“垂花門”便進入了東院的一進院;一進院有帶抄手廊的南房、北房各5間,北房為腰廳,即:中間一間為連接前、后院的通道;東院的二進院均為帶抄手廊的瓦房,有正房3間、耳房兩間,東、西廂房各3間;東院的三進院只有7間后罩房。與東院并列的西院是休閑區(qū),習慣稱為“西花廳”,亦是三進院落;從南往北依次是:由假山疊石與3間敞軒構成的一進院,由3間敞軒和3間正房構成,并有轉(zhuǎn)圈游廊連接的二進院和由兩間東、西廂房與平頂外廊構成的三進院。
北溝沿胡同23號現(xiàn)在是單位宿舍,當年院內(nèi)的主要建筑尚存,只是殘破不堪而已;由于為解決職工住房而進行的改、擴建工程和住戶見縫插針的自建房屋,致使該院已難尋昔日風采。
© 2017 Baidu - GS(2016)2089號 - 甲測資字1100930 - 京ICP證030173號 - Data © 長地萬方
地名溯源
梁啟超故居:位于東城區(qū)北溝沿23號。故居為坐西朝東的三進四合院,大門1扇,院內(nèi)有影壁、垂花門及正房、花廳等建筑。院內(nèi)各屋均由走廊相連,西部是花園,有土山、花廳和山石等。整個房屋由磚墻圍起,主要建筑尚存。另尚有大門對面梁啟超書齋和南邊的馬廄存焉。梁啟超故居為東城區(qū)重點保護文物。
北溝沿胡同,原稱官學胡同,后因昔日從東直門北小街至北京站是一條排水溝,該胡同在水溝邊上,故改名為北溝沿。這條名字不太好聽名氣也不算大的胡同中,卻藏著一個名望極高的文化家族大宅門,這就是梁啟超和他的一家。
民間記憶
當初也曾5年一大修,3年一小修
崔大媽(已在這座宅院內(nèi)居住30多年)
解放之后,這座故居就分給了鐵道部,之后轉(zhuǎn)到了鐵路局,最后又分給了分局,所以這里面現(xiàn)在住的絕大部分都是鐵路職工,我本人也是。當初我們剛來的時候,院子還非常寬敞,所有這些小磚房都沒有。地上的草有半人高,空曠得天黑了以后我們都不敢亂走,而記憶最深刻的是,孩子們白天就在空地上踢足球,可見其大。曲曲折折的廊子則可以通到院子里的任何一處,下雨天完全不用打傘。還有兩座假山,假山上有藤蘿樹木,有噴泉石雕,都是我親眼見過的,非常美麗。最初的時候保護也非常到位,一般5年一大修,3年一小修,維修得很好??上КF(xiàn)在院子已經(jīng)完全變樣了。
小房子比野草"長"得還快
趙大爺(已在這座宅院內(nèi)居住了近30年)
現(xiàn)在所有的這些小房子差不多都是"私搭亂建"那時候蓋起來的。原本哪有人敢在這里頭亂蓋房子?后來一地震,就沒人管了,小房子比野草"長"得還快。原先后花園里有兩座假山,現(xiàn)在其中一座已經(jīng)被鏟平,山石全被當了地基,另外一座土山上密密地蓋了3間房。土山下面原先還有5間水牢,現(xiàn)在全被填了起來。梁啟超的故居應該得到保護,我盼著這座宅子里的違章建筑都能被拆除,恢復原來的樣子。
專家訪談
家族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后代成長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問:提起梁啟超,人們最多的印象還是關于百日維新、戊戌變法,關于他其他方面的了解就很寥寥。您能介紹一下梁啟超在變法失敗后的一些活動情況嗎?
答:梁啟超在變法失敗后流亡日本,后來因為辛亥革命的勝利而回國。最初回國時,他仍然積極從政,在北洋政府的政權中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經(jīng)歷了從"擁袁"到"倒袁"的整個過程。在北洋政府任職期間,他反對帝制,提倡立憲,有積極的政治影響。直到上個世紀20年代后,梁啟超才淡出政壇,出任清華國學院導師,專心于學術研究。他在中國近代政治史和文化史上均有重要貢獻。
問:近年來,學術界提出了"文化名門世家"的概念,您認為此概念的提出有何意義?
答:以前,我們常常講到家族傳承往往指的是某種工藝美術或絕活絕技,比如京劇,但實際上,在文化方面,也存在這么一個規(guī)律,就是家族文化傳統(tǒng)。當然也有例外,但總的來說,在一個家族文化氛圍的熏陶下,能更好地促進下一代的成長,從而實現(xiàn)在某個文化領域的卓越成就。
據(jù)東城區(qū)文物局資料記載,現(xiàn)北溝沿胡同23號梁啟超故居的建筑屬于民國時期建筑,往上無從考。但正是這所年歲不大的宅院卻見證了一代巨人梁啟超兩次被歷史所開的"玩笑"。第一個"玩笑"有關中國近代最偉大的一場革命-辛亥革命。梁啟超最初主張立憲?;剩磳Ω锩?,卻因戊戌變法失敗被迫亡命東瀛,而最后使他得以結束流亡生活的原因恰恰是他之前極力反對的辛亥革命的勝利。回國后,梁啟超住進了這所在之前的歷史風云變幻中毫不起眼的宅院,不知當時他的心情怎樣。頗富政治頭腦的梁啟超在此審時度勢,認定袁世凱才是真正的"強者",于是決定助袁組建內(nèi)閣。但不久后袁的獨裁面目便公然暴露,梁啟超又不得不揮淚舉起反袁大旗,這是歷史跟梁啟超開的第二個"玩笑"。而北溝沿胡同23號宅院也因為見證了歷史和巨人之間的這兩個"玩笑"而被載入歷史畫卷。
在隨后的歲月中,宅院目睹了梁啟超以心血打造一代文化名門世家的整個過程,其中最惹世人注目的無疑是其長子梁思成的誕生,未來的中國現(xiàn)代建筑學奠基人在此受到了最精心的教育和栽培,直到成年后才離開這座老宅遠渡重洋。而其他子女也在梁啟超深厚的"齊家"之道的熏陶下各自成長為出色的學者、專家。至此,這座宅門已與這個令人矚目的文化世家血脈相連,休戚與共了。
交通提示
乘24路車到海運倉站下車,向北路西,北溝沿胡同內(nèi)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qū)北溝沿23號
天津故居
梁啟超故居位于天津河北區(qū)民族路44號,飲冰室位于河北路46號。這兩所住宅是民國初年梁啟超購買周國賢舊意租界西馬路空地所建。民族路寓所為意式兩層磚木結構樓房,建于1914年。主樓為水泥外墻,塑有花飾,異型紅色瓦頂,石砌高臺階,建筑面積1121平方米;書齋"飲冰室"為淺灰色兩層洋樓,建于1924年。首層為其書房,二樓做臥室和會客。梁啟超后期著述均于此完成。"飲冰室"系意大利建筑師白羅尼歐專為其設計,造型別致典雅。建筑面積949.50平方米.梁啟超是中國近代很有影響的人物,一生著作甚豐。他于民國初年在天津意租界西馬路 ( 今河北區(qū)民族路 ) 購得一塊地皮,面積約4 市畝,于 1914 年建成一所住宅,此后又建一所書齋 -- 飲冰室,住宅為二層西式樓房,前后共有兩幢。前樓為主樓,帶地下室。一、二層各有 9 間居室。整體建筑分為兩部分,東半部為梁氏專用,有小書房、客廳、起居室等;西半部是家屬住房。后樓為附屬建筑,有廚房、鍋爐房、貯藏室、傭人住房等。前樓與后樓有走廊、天橋連接。整所建筑面積 1100 余平方米,主樓為磚木結構,水泥罩面,塑有花紋,異形紅色瓦頂,石砌高臺階,雙槽門窗,整所建筑相當講究,有花園、汽車房、傳達室。
飲冰室在今河北區(qū)民族路46號,與住宅(民族路44號)相連,建于1924年,是一所淺灰色兩層小洋樓。樓內(nèi)正面有三個小拱廳,門前兩側是石臺階,當中有蓄水池,池中雕一座石獸,口中噴水常年不斷。一樓正中為大廳,大廳周圍5間房子除1間為雜房外,其余為書房和圖書室。二樓靠西北角也是1間大廳,靠東南角有幾間主要作臥室或圖書資料室。梁氏后期就住在這里從事著述。
梁氏的飲冰室由意大利建筑師白羅尼歐設計,為天井外廊式帶封閉罩棚。建筑造型別致,正中大廳實際是天井院的罩棚,罩棚高出屋頂,用花玻璃鑲成。該所建筑共有房34間,建筑面積949.5平方米。
© 2017 Baidu - GS(2016)2089號 - 甲測資字1100930 - 京ICP證030173號 - Data © 長地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