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居寺,原名慧慶庵,分上、下兩院,上院始建于清代,清末住持僧仁琳擴修,坐落于安徽省池州市大九華山境內(nèi)的閔園景區(qū)。周圍環(huán)境優(yōu)美,寺前是一片碧綠的竹海,寺后是滿山的松杉林帶。昔日因此處盛產(chǎn)杉木,層層疊疊,遠觀如座座寶塔,故有“杉木塔”地名。
1938年住持僧普明募化重建大殿,擴充寮房,安單接眾,始具叢林規(guī)模,易名“慧居禪寺”;抗日戰(zhàn)爭期間,青陽中學曾遷于此寺辦學。
慧居寺是九華山中閔園地區(qū)最大的佛寺,慧居寺背依高山,面臨竹海,環(huán)境十分幽美。寺內(nèi)滿堂佛像全用干漆夾苧制成,造型優(yōu)美,各具神態(tài),栩栩如生。從閔園上天臺,走石階古道登高,約里許,即至慧居寺?;劬铀卤骋栏呱?,面臨竹海,環(huán)境十分幽美。殿宇恢宏壯觀,金碧輝煌。
現(xiàn)在的慧居寺的建筑風格是徽派民居建筑風格,而布局則依照佛家規(guī)制展開,坎坷不平的山坳里,盡可能的追求佛家莊嚴的中軸式布局。寺廟系民居式殿宇,坐南朝北,門前是由閔園通向天臺的石板大道,前后叢列3殿,前殿為大雄寶殿,高10米、長12米、寬10米,恢宏壯觀。殿內(nèi)供釋迦、藥師、阿彌陀、三世佛及文殊、普賢菩薩塑像,兩側(cè)為十八羅漢坐像,工藝精美,造型生動,系安徽省重點保護文物。出前殿后門向南過6米巷道,拾級而上即至后殿。
第一進大雄寶殿,第二進地藏殿,左側(cè)齋堂、僧寮、廚房等渾然一體,為同時期建筑翹楚。
后殿共2層,樓下是地藏殿,樓上為觀音樓。大雄寶殿西邊有2層樓殿,為客堂和禪堂,與后殿連成一體。前后3殿建筑面積720平方米。
新建韋馱寶殿與慧居寺相對面連,氣勢宏偉。在殿后走廊俯視山谷,眼前是一片碧茫茫綠色的海洋?;厥卓?,寺后群峰,盡被殿宇遮住了視線。遠眺東南,金雞峰、獅子峰、美人峰,加冠峰、花瓶峰等,爭奇獻巧。加冠峰,似古代官員冠冕。金雞峰如金雞報曉,如至天臺峰上看它,則又變成一只綿羊,所以又稱綿羊峰。
天臺峰下有兩座高峻的石峰,狀如一對石筍,名蠟燭峰,從此處看去,如一對花瓶,名為花瓶峰。從此處還可看獅子峰巍峨雄偉,猶如一只凜凜雄獅、而獅子峰對面的美人峰,則顯得娉婷裊娜,楚楚動人。
經(jīng)韋馱寶殿后門或左側(cè)石階而下,走約5分鐘,可至華嚴古洞。
無需門票,包含在九華山景區(qū)門票內(nèi)
8:00-17:30
慧居寺上院始建于清朝早期,原本是一處叫慧慶庵的小寺院,到清末的時候,時任住持仁琳擴建了慧慶庵。
到了1938年,當時的住持僧普明募化重建了大殿,擴充了僧寮,使寺院具備了“叢林”的規(guī)模,并將寺名慧慶庵改為今天的慧居寺。
1943-1953年,果樂、果寬、理空先后任住持。
1982年重修殿宇。
1984年所有佛像上漆貼金。
前任住持悟禪法師于1986年受九華山宗教局及九華山佛教協(xié)會委派住持慧居寺,老法師歷經(jīng)艱辛先后新建韋馱殿、祖師殿、藏經(jīng)樓、三門殿等,為慧居寺作出了極大貢獻。
1988~1998年先后新建韋馱殿、藏經(jīng)樓和山門。
自唐代以來,每年農(nóng)歷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吉誕日)前后,佛教徒和當?shù)毓ど探缍悸?lián)合舉辦盛大紀念活動,遠近朝山拜佛者和游人紛至。
1983年廟會制度恢復,至1989年共舉辦7屆。1989年廟會為期1個月,舉辦各種活動12項。大型的佛事活動有:百歲宮金堂佛像和無瑕真身開光儀式、水陸法會、紀念金地藏(金喬覺)誕辰1294周年法會、祗園寺傳授三壇大戒和佛教禪宗二祖慧可法師道場地址證會等。聯(lián)誼活動有首屆中國四大佛山聯(lián)誼會、海內(nèi)外高僧大德座談會等。